一场大雨过后,广袤的大漠绿意更浓。日前,在阿右旗雅布赖镇巴音苏布尔嘎查,牧民孟和巴图正带领工人在白刺根部接种锁阳。“今年我计划接种亩锁阳,3年后可采挖,预计能有6万元收入。”孟和巴图抹着额头的汗珠对记者说,“以前我们这里风沙大、沙尘暴多,这些年大家一边造林一边接种苁蓉、锁阳,嘎查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风沙减少了,牧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
沙产业基地
我盟是全区沙漠最多、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干旱缺水、植被稀疏、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极端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功能独特的沙生动植物,这些资源成为我盟发展沙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立足特色资源禀赋,我盟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在生态保护建设中将荒漠化防治、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因地制宜聚焦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沙漠资源,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积极培育发展以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双峰驼、白绒山羊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全盟各族人民长期不懈探索、艰苦奋斗,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生态保护建设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西北边陲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生态成就,森林面积持续增加,资源保护全面加强,重点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特色沙产业快速发展,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构筑边疆生态安全防线、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企业+基地沙产业规模化发展迈入“快车道”
经过一场雨水的洗礼,位于阿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的百万亩梭梭—肉苁蓉基地,成片的梭梭林在沙地上抽芽吐绿甚是壮观。谁能想到,曾经这片寸草难生的不毛之地短短几年变成了绿意盎然治沙又致富的“希望之地”。
近年来,依托国家林草重点工程,我盟着力打造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等百万亩沙产业基地,累计完成梭梭人工种植.05万亩,接种肉苁蓉.05万亩,年产干肉苁蓉余吨;封育保护恢复白刺万亩,接种锁阳28.57万亩,年产干锁阳吨以上;围封保护黑果枸杞8.84万亩;种植沙地葡萄、黑果枸杞等精品林果7.69万亩;种植苜蓿3万亩,建设高产优质旱生牧草种子试验示范基地0.2万亩,种养殖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沙产业产品
我盟通过大力推动“企业+基地+科研+农牧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鼓励企业规模化发展沙生动植物人工种养殖基地,建立了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黑果枸杞、沙地葡萄、双峰驼、白绒山羊等共23个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沙地葡萄产业基地、阿左旗沙产业健康科技园和绒山羊产业科技园、阿右旗骆驼产业科技园、额济纳旗黑果枸杞产业基地等为主的产业园区,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具备充足的原料生产能力和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一批拥有先进科技研发能力、拥有强大资金实力的沙产业企业陆续入驻我盟,加速了我盟沙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盟从事沙产业的规模企业有44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家,他们在推动沙产业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
科技引领沙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盟立足盟情,积极探索发展沙产业的好办法、好路子,提出把阿拉善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示范区”之功能定位和把阿拉善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沙产业示范基地”之产业定位;创新财*投入方式,争取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计划、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等专项资金投入1.34亿元,全盟各级财*投入资金多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约3.7亿元;积极开展科技合作,盟行署与中科院北京分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市科委联合成立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京蒙合作站阿拉善工作站,与自治区科技厅建立了厅盟会商机制,先后引导和推动了一批沙产业企业与16个省市自治区、5个国家的35家研究所和高校开展科研合作;积极建设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集沙产业高端人才;建设互联网平台,发展数字科技;-年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两届沙产业创新博览会和高峰论坛。
沙产业体验馆
沙产业企业高度注重产品研发,成功分离提取了肉苁蓉、锁阳所含的有效成分,研制出了肉苁蓉多糖片、低聚糖冲剂、免疫强化口服液、舒肝软胶囊、低聚糖饮料等多款保健中试产品,以及锁阳降糖补肾、润肠养颜、固精养元、抗衰养颜、护肝健体等多款咀嚼片保健中试产品。“苁蓉枸杞片”“苁蓉普洱茶”“黑枸杞玛卡片”“黑枸杞阿胶”,以及内蒙古骆驼研究院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研发的驼奶系列产品等30余款新产品已上市销售。以肉苁蓉为主要成分的保健品——蓉阳强健品、蓉杞柔美品已在香港生产销售;成功解决了梭梭与肉苁蓉种子活力的保存,建立了肉苁蓉基因库。成功绘制和破译了世界首例“双峰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完成了“双峰驼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成功研制出重链抗体驼奶检测试剂。通过大孔吸附树脂生产甘草酸关键技术,解决了甘草酸生产过程中废水污染问题,完成了甘草原料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
截至年底,围绕沙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全盟已成功开发与研制出沙产业产品余种,其中包括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在内的新产品60余种;申请发明专利37项,制定技术、产品标准48项,为大规模开发沙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点沙成金”沙产业生态和经济效益实现“双提升”
“通过蜜蜂来完成授粉,使肉苁蓉种子更加优质,同时延长产业链,生产苁蓉花蜂蜜等。”在荒漠肉苁蓉种子优质高产繁育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盟林业治沙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田永桢正在向农牧民讲解如何通过蜜蜂增加访花昆虫数量和访花频率,从而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肉苁蓉种子质量和产量,推动肉苁蓉接种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我盟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打造国家重要的沙产业示范基地为目标,依托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大力发展沙产业、做好沙文章,聚沙成宝、化害为利,促进沙漠增绿、发展增质、产业增效、人民增收,沙产业之花正在阿拉善大地绮丽绽放,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阿拉善肉苁蓉”“阿拉善锁阳”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著名商标,“阿拉善肉苁蓉”被列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阿拉善荒漠肉苁蓉、锁阳非木质林产品”获得中国森林认证;阿拉善盟也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肉苁蓉之乡”称号,被中国畜牧业协会骆驼分会授予“骆驼之乡”的称号。“十三五”期间,全盟林沙产业产值为.5亿元。
在引导农牧民大力发展沙产业的同时,我盟提出了“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的发展目标,依托肉苁蓉、锁阳等沙草充足的原料资源,先后培育和引进了内蒙古阿拉善苁蓉集团、内蒙古金沙苑生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曼德拉沙产业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模式发展沙产业,已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集肉苁蓉、锁阳和沙地葡萄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工转化率达68%。据统计,现在我盟直接和间接从事沙产业的农牧民达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3到5万元,部分牧户达10到30万元。
截至年底,全盟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66万亩,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比年减少平方公里,在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建立起林草防护带,有效阻止沙漠前侵、蔓延、扩展,极大地改善了我盟生态环境。
来源:阿拉善日报社
记者:徐爱翔
编辑:王玉文
审核:卢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