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五味
-----------------
自古以来,就有四气五味之说,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到底什么是四气五味呢?让我们一起来看正文吧!
中药性能的概述
中药性能,我们又简称为药性,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性的高度概括。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无*等。
比如“菊花”这个药物,
菊花:具有甘味、苦味,药性微寒,归肝、肺经,具有升浮之性。
实际上菊花的这一系列性质,都是属于中药药性的范畴
”
四气
1、含义
又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及寒热变化的作用性质。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2.确定依据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
打个比方,我们上火了可以喝王老吉,王老吉之所以能够清火,就是因为它的药物组成基本上都是寒凉之性的。所以我们根据这个药物可以清火推断出这个药物有寒凉之性。
能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寒性或凉性药物(热者寒之)
能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热性或温性药物(寒者热之)
3、四气所示效应与不良反应
4、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a、根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投性寒的石膏治气分高热、投性热的附子治亡阳欲脱。
b、根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c、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
d、真寒假热治以热药,真热假寒治以寒药。
五味
1、含义
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淡附于甘,涩附于酸)
2、确定依据
1)口尝药物的滋味、
2)根据药物的作用来反推
如:根据葛根具有发表透疹的功效来推断出葛根具有辛味
3、五味的功效与不良效用
酸味
功效:能收、能涩
作用:收敛固涩(五味子)、生津(木瓜)、安蛔(乌梅)
不良效用: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苦味
功效:能泄、能燥、能坚
功效:泄:通泄(大*)、降泄(苦杏仁、赭石)、清泄(*连、栀子)
燥:燥湿(苍术、厚朴、*柏、苦参)
坚:坚阴(*柏、知母)、坚厚肠胃(*连)
不良效用: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甘味
功效:能补、能缓、能和
作用: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甘草)、解药食*
不良效用:威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浠著慎用
辛味
功效:能散、能行
作用:发散(荆芥、薄荷)、行气(香附)、活血(川芎)
不良效用: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咸味
功效:能软、能下
作用:软坚散结(昆布、海藻、整甲)泻下通便(芒硝)
不良效用:高血压、动脉硬化、脾虚便溏者慎用
其他味
涩味
功效:能收、能敛
作用:收敛固涩(龙骨、赤石脂、海螵蛸)
不良效用: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淡味
功效:能渗、能利
作用:渗湿利水(猪苓、茯苓)
不良效用: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芳香味
功效:能散、能行、能开
作用:醒脾(佩兰)化湿(藿香)、辟秽(苏合香)开窍(麝香)
不良效用: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慎用
4、五味的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甜属阴
气味配合的原则与规律
1.气味配合原则
(1)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如:辛温、甘温
(2)一味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种,也可以有两种或多种。
如五味子,既有酸味又有甘味,但是只能是温性。
气偏于定性,而味偏于定能。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2.气味配合规律
(1)气味均一。
(2)一气二味或多味。
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1、气味相同,功能相近
辛温--多能发散风寒,如麻*、紫苏
辛凉--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
甘温--多能补气或助阳,*芪、锁阳
苦寒--多能清热解*或清热燥湿,如*芩、*连
苦甘(或甘苦)寒--多能清热滋阴,如知母、玄参、北沙参、石斛
2、气味相异,功能不同
附子辛热能补火助阳,而石膏辛寒能清热泻火
1
END
1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