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科医院电话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23/4454960.html延展绿色沙海淘金
——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徒步乌兰布和沙漠采访活动纪行(五)
如何让沙海变为“沙金”,使茫茫大漠成为“聚宝盆”,是人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乌兰布和沙漠治理中,将“绿化”与“产业化”、“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全力推动沙产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新路。
圣牧高科
产业治沙的样板
5月8日,细雨蒙蒙,凉风习习。
“经过治理改造,乌兰布和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变化,降水明显增多。”圣牧高科草业负责人*永强说。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圣牧高科22万亩草场、多万棵树木及11个平均面积五六万平方米的蓄水池有很大关系。
行走在圣牧高科草业五分厂,目之所及,是一片片圆形的苜蓿、青储玉米、燕麦草等种植区,平均每片占地多亩。郁郁葱葱的苜蓿,在细雨中更添绿意。
这些植物,不仅起着重要的防沙治沙作用,还是圣牧高科10万多头奶牛的口粮。
圣牧高科现有牧场23个,每天的鲜奶产量为吨。如果用火车拉运的话,大概可装满23节车厢。
“我们的奶牛过得很幸福。”在二牧场,圣牧高科牧业负责人燕生茂介绍,奶牛有专职的保健医生和营养师,住的是带有风扇、喷凉的“别墅”,“工作(挤奶)”的时候听着轻音乐,小牛宝宝还有单独的“乐园”……
二牧场位于磴口县沙金苏木与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交会处,距县城65公里。牧场于年开始运营,占地多亩,养殖着多头牛,日产鲜奶多吨,是圣牧高科牧场中最大的一个。
牧场场长吕海金30多岁,年,他和同事们来建设奶牛养殖牧场时,这里一棵树都没有,刮起风来几天都不停,刮得人头发、耳朵里都是沙子。现在,这里已是一个高科技牧场,周边绿树环绕,没有了当年的半点影子。
先治沙,后建厂,是圣牧高科的发展思路。年,他们在乌兰布和动工建厂,沙漠里无水、无电、无路,工人们坐在铲车的铲斗里出行,住的帐篷经常被*沙掩埋,吃东西必须“囫囵吞枣”以避免沙子磕牙,睡觉得将口鼻、耳朵围住防止尘土钻入……短短几年,公司硬是在沙漠里开辟出平方公里绿洲,生产出了全程有机的牛奶,远销全国各地。
如今,站在有机奶工厂的生产线前,看着运转的机器和忙碌的工人,听着讲解员“目前公司日产有机鲜奶余吨”的介绍,人们不禁感叹,圣牧高科这条路,走对了。
“王爷地”
“天赋河套”品牌新成员
5月9日,在“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的一个晾晒大棚里,记者看到正晾晒着的十几吨肉苁蓉。这还只是一小部分,“王爷地”每年采摘的肉苁蓉达二三百吨。
肉苁蓉的采摘时间是每年清明节后,5月初便已大部分采摘完毕,运到了公司总部,然后经过冲洗、润药(杀*灭菌)后,进行晾晒。等两到三个月,肉苁蓉的水分下降到10%以下,就可以切片销售了。
为什么要选在清明节后采摘?“王爷地”相关负责人白蕾解释,这个季节,是肉苁蓉将要破土而出的时候,它一旦露出头,价值就会减小,尤其开了花,营养大量转移,主体基本无用了。所以,“一定要抢在它露头前下手”。
不过,总有“漏网之鱼”。记者们随后来到“王爷地”的肉苁蓉种植基地,在工作人员的指点下,发现一处没有露头的肉苁蓉生长地。大家欣喜不已,立刻动手挖掘,果然,土下埋藏着乳白色的肉苁蓉,而且有4根!挖了约六七十公分,肉苁蓉被全部挖出。4根肉苁蓉加起来有20多斤重,最大的那根有六七斤。“这不算什么,我们还挖过十几斤的。”工作人员说。
肉苁蓉种植基地占地3万亩,建在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北部,这里原来是莽莽*沙,是“王爷地”将其开发成了一片绿洲,因为肉苁蓉需寄生在梭梭根上生长,要种肉苁蓉,先栽梭梭林,所以,这3万亩地片既是肉苁蓉基地,也是梭梭生长区。梭梭迎风挺立,和肉苁蓉一起,牢牢地把沙子固定住,使其无法肆意流动。
离开肉苁蓉基地,大家又来到“王爷地”多亩甘草种植基地。
“王爷地”种植的甘草是“乌拉尔红皮甘草”,品质优良。种植手段采用了公司自行研究的技术——平移种植法,也即甘草在土里横着生长。白蕾介绍,甘草的生长周期为3年,如果竖着长,到时挖掘十分费劲,要动用挖机才行,但横着长,挖起来就轻松多了。两个记者拉住一根甘草一起发力,很容易就连根拽出来了。
“王爷地”的肉苁蓉和甘草在市场上享有盛名,近年来公司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4月25日,“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第二批授权企业授牌仪式暨品牌推介主题活动在香港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精品馆举行,7家企业的18款产品被授权使用“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其中就包括“王爷地”生产的肉苁蓉和甘草。
有绿色、有机打底,“王爷地”会更加兴盛。
漠北金爵酒庄
酒香飘大漠
“欢迎,欢迎。”5月10日,记者一行刚到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的漠北金爵酒庄门口,酒庄酿酒师张亚峰便快步迎了上来。
今年41岁的张亚峰是个陕西汉子,受聘于酒庄种植葡萄及酿酒已有4个年头。皮肤被吹得黝黑的张亚峰,一说起葡萄酒酿造便滔滔不绝,看得出,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爱。
张亚峰先带大家参观葡萄园,只见葡萄树枝头吐出点点新绿。据介绍,这些葡萄树7月中旬挂果,9月底10月初进行采摘。
酒庄的葡萄种植面积现为亩,品种包括霞多丽、赤霞珠、美乐、蛇龙珠、西拉、马瑟兰、小味尔多等,皆为法国的优质酿酒葡萄。
沙漠的环境和气候,是否对葡萄的生长造成影响?张亚峰笑着回答:“当然有影响,不过是好的影响。”
磴口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地处北纬40°9~40°57之间,正是葡萄种植的*金纬度,而且沙漠里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非常适合葡萄的生长和糖分积累。更重要的是,沙漠是一个天然屏障,阻隔了污染,从而可以生产出绿色、有机的葡萄。
“我们业内有句话,‘好酒是种出来的’,乌兰布和绝对是一流的葡萄种植地。”张亚峰说。
酒庄于年开始种植葡萄,去年酿造葡萄酒80多吨,今年葡萄产量预计吨,可酿酒吨。
葡萄酒的酿造,有多道程序,工艺较为复杂。在酿酒车间,张亚峰一一介绍。
葡萄采摘后,放到穗选平台,通过振动,将泥土、沙尘“抖”掉,再由除梗机把葡萄粒“甩”到粒选平台,颗粒饱满的留下,烂果淘汰。
前期工作完成,精挑细选的葡萄被分成两部分,一小部分放入“皮囊压榨机”里,制作干白葡萄酒,大部分进入发酵酒罐,制作干红葡萄酒。
张亚峰骄傲地介绍,酒庄所用的“皮囊压榨机”,全国仅有两台,十分珍贵。
酒庄共有56个发酵酒罐,最小的1吨,最大的15吨。站在这些巍然挺立的银色金属酒罐前,恍惚间令人生出一股“科幻”感。
发酵15~25天后,葡萄酒就酿好了。葡萄酒的储存,分为大罐、橡木桶、酒瓶三种方式,目前酒庄的储存主要是大罐。
张亚峰打开一瓶干红、一瓶干白请大家品尝,并讲解了喝葡萄酒的知识。除了酿酒师,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品酒师。按照张亚峰的介绍,大家摇杯、闻味、观察色泽、含酒、吞咽,一套标准流程下来,确实觉得杯中美酒香气浓郁、圆润厚实。
“不同于工厂酒的大量生产,我们走的是酒庄酒精品路线,所以品质更优秀。”张亚峰说。
生产优秀的葡萄酒只是酒庄的目标之一,他们的另一目标,是通过产业防沙治沙。酒庄目前植种防护林带余亩、梭梭固沙林余亩,还有葡萄亩、枣树亩。
谈到未来规划,张亚峰说,他们会一直坚持以种树为主,打造园林式酒庄,集酿酒、观光旅游、影视拍摄等多种经营为一体。
沙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据统计,截至目前,磴口县共有沙产业经营主体90余家,治理经营面积近90万亩,重点开展了肉苁蓉、锁阳、酿酒葡萄、山药、甘草、黑枸杞、红枣、中草药等特色沙生产品种植;奶牛、肉羊、生猪、肉牛、禽类等畜禽品种养殖;*河鲤鱼、野生草鱼、野生鲫鱼、螃蟹等水产品养殖等。
其中,人工接种肉苁蓉面积近10万亩,肉苁蓉年产量达到多吨,从事肉苁蓉产业的企业和个人近20家;累计种植酿酒葡萄近2万亩;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多亿元,建成30多个规模化养殖小区,42万亩无污染饲草料基地,有机奶牛存栏量达到了10多万头,肉牛存栏量达到了3.6万头,肉羊存栏量达到了万只;特色水产养殖面积7.5万亩;利用“生泰保水砂”种植技术进行百万亩沙漠改造及盐碱地改良,成功种植沙漠水稻,种植花生、马铃薯、红薯、火参果、甘草等,并在沙漠水稻中发展流水循环养殖,引进小龙虾、螃蟹、青蛙、泥鳅等。
根据今年4月编制完成的《巴彦淖尔市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规划》,巴彦淖尔市将在防沙治沙上形成生态治理、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三位一体的“巴彦淖尔绿富同兴新模式,给乌兰布和的沙产业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高杰/文
鲍艳媚高晓龙杨晓*闫巍/图
鲍艳媚陶飞闫巍雅茹/视频拍摄
陶飞闫巍/视频剪辑
本期编辑:王莉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