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里是唐山民俗文化篇 [复制链接]

1#
这里是唐山之民俗文化篇

历史是根,文化是*,民俗文化更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在唐山,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民俗文化便是有着“冀东三支花”之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皮影与乐亭大鼓。

唐山评剧

(图为评剧表演现场)

评剧,又称评戏,戏曲剧种,年左右形成于唐山,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年白玉霜等在上海演出时,正式使用评剧名称。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形式活泼、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

(赵丽蓉、新凤霞等演绎评剧名作《花为媒》)

评剧在不长的历史里积累了众多雅俗共赏的经典剧目:《花为媒》、《牧羊圈》、《打金枝》、《杜十娘》、《人面桃花》、《玉堂春》、《马寡妇开店》等。而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的成就则更是其它剧种所不及的。其中如解放初期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及之后由小白玉霜、新凤霞、魏荣元、喜彩莲、张德福、喜彩春、赵丽蓉、李忆兰、花月仙、马泰、陈少舫等一大批名家组成的中国评剧团(现在的中国评剧院之前身)通力合作的《金沙江畔》、《祥林嫂》、《夺印》、《向阳商店》;由东北三大旦角流派创始人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组成的沈阳评剧院也是佳作频频:《江姐》、《黛诺》、《杜鹃山》、《洪湖赤卫队》等等不胜枚举。

唐山皮影唐山皮影戏

唐山皮影戏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其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唐山皮影戏因长于抒情的唱腔,尤为群众所喜爱。

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多为竖排手抄本,演出前,演员要先“溜卷”熟悉台词,演出时影卷放在演员前面“照本宣科”。唐山皮影戏保存下来的影卷有多部,其中“连台本”有多部,其代表剧目有《五锋会》(共分《乾天剑》《宝龙山》《平西册》三部),《薛刚反唐》《三请樊梨花》(也叫《破锁阳》),《马乾隆走国》等。

(图片摄于唐山博物馆)

唐山皮影的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唐山当地社会民俗民风的重要材料。历代唐山皮影艺人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从未间断过,这些经验是今人和后人的宝贵财富。唐山皮影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为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唐山皮影戏的唱腔、音乐、表演、造型等有着独特的地域风格,具有较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民间鼓曲艺术的一大曲种,源于唐山市的滦县、乐亭、滦南等地的乡间,至今有二百年的历史。乐亭大鼓是在老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吸收了冀东地区的民间小曲清平歌和悠悠调以及戏曲艺术声腔,同时将说唱鼓书的音乐和表演加以规范,以铁板代替木板击节伴奏,用冀东一代的乡音演唱,创造的具有冀东特色的鼓书艺术。

乐亭大鼓的唱腔音乐结构为板腔体,还吸收了评剧和皮影的唱腔。通过板式的快慢变化、旋律的高低移位,拖腔的伸延与紧缩、语音声调的装饰运用以及调式与调性的交替转换等艺术手段来发展基本曲调,从而派生出若干板式的唱腔。如:四大口、八大句、四平调、流水板、昆曲尾子、慢板、二六板、散板、大悲调、怯口、学舌等板式。

乐亭大鼓在冀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一直被誉为“冀东文艺三枝花”之一,唱词繁多,唱腔音乐旋律优美、韵味独特、表现力强,较强的地域性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是唐山优秀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对研究唐山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