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时珍踏千山万水,写本草纲目,药方亲测 [复制链接]

1#

前面我们讲了“医祖”扁鹊、“神医”华佗、“方祖”张仲景,今天我们讲的是“医圣”李时珍,他最杰出的代表便是编写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今天我带大家好好看一下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

在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尤则仕。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考取功名,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出人头地,李时珍的父亲和所有的家长一样,他希望李时珍专心读书考取功名,为李家光宗耀祖。李时珍的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医院例目。李时珍是出身于医生世家,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14岁时随父到*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落榜,加上从小受医学的熏陶。李时珍便决定放弃考取功名,专心学医。此后李时珍便随父亲一直学医救人。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时珍父亲让病人煎服了解*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

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例如:把广义的“虫”药扩充到种,其中昆虫药为73种,分为“卵生”、“化生”和“湿生”三类。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把动物药类按虫、鳞、介、禽、兽、人的次序分类叙述,反映了作者“从贱至贵”,从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

《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以前葳蕤、女萎认为是同药,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苏颂在《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前人误认“马精入地变为锁阳”、“草子可以变鱼”,一一予以纠正之。并且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