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旅馆门口和昨天约好的司机碰面,准备去榆林窟和锁阳城。刚出发,就觉得可见度比昨天低了很多,眼前的空气中充满了散不掉的淡黄色。太阳已经升的老高,却看着比月光还要黯淡,可以用眼睛直直的盯着,司机说这就是沙尘暴了。虽然说大风天气在这一带司空见惯,虽然说今天的风比起前两天要小了很多,但今天的风里却是裹着尘埃的,这在春秋两季比较常见,在6月末的夏天实在属于很少见的。
过了通往酒泉的高速路口后,路的两侧由一望无际的平整戈壁变成了连绵的砂石矮山。路在山间蜿蜒着,可见度实在太低,很多时候转过一个弯,才猛然发现一座巨大的山的轮廓正迎面扑来,“黄埃散漫风萧索”大抵如此。等两侧的砂石地再次平静下来,可以看到这片戈壁滩上是种了很多绿色植物的,以白杨和红柳为最多。白杨细高且挺拔、红柳宽矮且婀娜,穿插着生长在一起倒是相得益彰。一些红柳树已然开花,一树的玫瑰红,据说夏末秋初的时候、所有的红柳都会开满花,漫山遍野的红色是这里最美的季节。
牧民赶着一群羊正从树下走过,几只高个子羊正伸长了脖子去够树上的叶子吃。沿路也看到了不少庄稼地,农作物以葵花、玉米和麦子为最多。大部分葵花地才刚开始开花,有几小片田里的却已开的极盛,大朵大朵的向日葵整整齐齐的排列着。
一路经过的不是戈壁,就是碎砂石山,我还想这样的地方怎么可能开凿石窟,身边的土地却突然变得结实起来;车子很快停在了一处悬崖边,我们这侧的悬崖和对面的悬崖间夹着的河谷里,榆林河蜿蜒而过,榆林窟就开凿在两侧的悬崖上。
榆林窟和莫高窟在艺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被视为莫高窟的姊妹窟。莫高窟在五代之后日趋衰微,而榆林窟却持续繁荣着,拥有一些莫高窟所没有的后期艺术。但是,今天沙尘太大,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榆林窟不开门
在景区门口的介绍牌上,看了些石窟里的翻拍照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组清代的泥塑十八罗汉,从来没见过那么活泼的、像老顽童的罗汉。在河谷里随便走走,这一侧的悬崖下有些土坯的建筑,从现存的完好程度来看、应该是新翻修过的。飞檐以及屋檐下的各种雕塑装饰全部由土坯完成,有些房子的二楼还有土坯建造的细栏杆,总体还是非常精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