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会驾筋斗云,精通七十二般变化,火眼金睛,是唐僧取经途中的得力助手,是道教佛教结合的产物。但是对于孙悟空的历史原型,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主要可以总结为外来说、本土水怪无之祁说、石磐陀说和悟空和尚说等几种说法。
。
一、为外来说
当年胡适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经过一番排查,胡适最后终于认定孙悟空本是舶来品,其源头来自印度神猴哈努曼。赞同这一说法的,当时还有陈寅恪、郑振铎等学者。
哈努曼(Hanuman),别名哈鲁曼,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它是享誉印度的一只神猴,擅长变化。胡适根据《罗摩衍那》里的"楞伽城大战"(BattleofLanka)中大闹无忧园的情节,推测这一经典桥段后来被改编成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
陈寅恪先生根据他丰富的佛教知识进一步考证出“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是来源于两个毫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后来随着宗教传播进入中国,为民间逐步吸收。
胡适提出孙悟空的原型是哈努曼后,鲁迅就和他产生了意见分歧,认为是本土的淮水水怪无之祁。后来更多本土学者也倾向于此说,民间人士出于保护国粹的需要也大多对神猴哈努曼说不能接受。在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神猴"哈奴曼将首次在中国展出,它出现时间比中国的孙悟空还早了多年。
虽然胡适、陈寅恪先生提出孙悟空的原型是哈奴曼的说法已经很久,但很多视悟空为国粹的人仍难接受。退一万步来说,凡是人类经过的地方,必然留下痕迹,如果在吴承恩写下西游记之前,哈努曼的传说已经在中国有所流传,那么在各地民间传说的演变中,高僧寺庙的论法中,都应该有所记载,出现各种妖猴神猴的故事,在没有这些证据的情况下,光凭着后世对印度教传说的听闻就断言古人如何,是没有说服力可言的。
二、淮水水怪无之祁说
如果说胡适主张孙悟空是舶来品,那么鲁迅先生则认为悟空是本土原生的。他根据《山海经》等古代典籍的记载,考证出淮水水怪无之祁极有可能是孙悟空的原型。无支祁是古代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大神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作怪,风雷齐作,木石俱鸣。禹很恼怒,召集群神,天神庚辰(一说应龙)擒获了无支祁。无支祁虽被抓,但还是击搏跳腾,谁也管束不住。于是禹用大铁索锁住了他的颈脖,拿金铃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
这个故事与《西游记》一书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的故事情节颇为相似。无支祁的形象与镇于山下的传说,无疑与孙悟空有很多近似之处。
吴承恩等人后来创作《西游记》的时候很有可能也是受到了流传在民间的无之祁传说的影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悟空大闹天宫、被镇在五行山下的故事。
三、石磐陀说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
相关壁画据考证,孙悟空在小说中原型是石磐陀,在生活中确有其人
距安西县城东南约90公里的东千佛洞中有两幅形象逼真的玄奘取经图,壁画中观音端坐于金刚宝石座上,彩云环绕,宝相庄严。对面的河岸上,一位头环祥光的和尚双手合十施礼,和尚身后一位满脸长毛、两眼环形、鼻孔向前、獠牙外露的猴形人着远行装牵马而立,形象栩栩如生。据考证,在当地榆林窟还有四幅玄奘取经图。
敦煌学学者段文杰研究此壁画后,发表论文论证了图中的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锁阳城一带。论文中介绍,唐贞观三年(公元年)八月玄奘西行取经,途经瓜州(今锁阳城)时在当地寺庙讲经说法一月有余,期间胡人石磐陀受其感化而与识途老马助玄夜渡葫芦河、闯过玉门关、越五峰(白虎关、红柳园、大泉、星星峡)、入新疆。因当时佛教兴盛,玄奘讲法及与石磐陀西去取经的历史被人们广为流传。后吴承恩依此写成《西游记》
四、唐代高僧释悟空说
释悟空俗家名为车奉朝,是唐代已知最后一位西行求法的僧人。他在今天巴基斯坦白沙瓦期间突然染上重病,便发愿病愈后出家为僧。不久后果然病愈,车奉朝也就出家改名为释悟空。这位大师周游西域多地,后来回到长安,受到当时的唐德宗的接见。释悟空前后历时四十年求取真经佛法,后人推测他的这段经历很有可能成为后代创作《西游记》的素材。
总的来看,孙悟空的历史原型这一问题并不是一个单一封闭的答案可以解决。印度神猴哈努曼、淮水水怪无之祁的故事都有可能成为孙悟空原型的一部分,因为文学艺术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我们也不能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而否认孙悟空的异国文化来源的可能性。一方面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另一方面多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也是值得我们去珍惜的。对于孙悟空的历史原型究竟是谁这一问题,或许后人还会给出更多不同的答案,作者的创作可能把各个因素融合在一起也不一定,但《西游记》的魅力依然存在,吸引一代代读者去领会作者那无垠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