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 http://www.wzqsyl.com/m/在阿拉善盟阿左旗一片戈壁上,亮丽的“新村”如同云朵一般点缀其间。走进阿左旗宗别立镇敖敦格日勒嘎查,牧民们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展现在眼前。
“敖敦格日勒”蒙古语意为“星光”,总面积.3平方公里,与乌海市和宁夏石嘴山市临近。
近年来,依托国家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一大批惠民举措,实现了游牧民定居又致富。
“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屋内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都通了上下水,屋外精致的小院被雪白色的墙壁环绕,院外宽敞的水泥路两侧是成排的树木和新能源路灯......整齐划一、民族气息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的牧民定居新居,一排排呈现在眼前。
宽敞的水泥路两旁绿树成荫
“脱贫之后,我们又搬进了新房,心里美得很!”年过七旬的牧民路正荣和妻子王秀珍是嘎查里第一家搬入新村的。
路正荣家正房、凉房加院子共占地多平方米。院子里还种着观赏花和绿色蔬菜。
他还清楚地记得,年6月15日,自己和妻子一大早就收拾好旧房的物品,迫不及待入住新家,甚至花了好几天时间精心摆放每一件家具。
“眼下日子过得好,但不能忘记过去,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老人拿着相册,向记者介绍以前自己的旧房子,叙述曾经生活的艰辛。
地广人稀,生态脆弱,自然条件艰苦;沙漠、戈壁、荒漠草原各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6%……阿拉善盟恶劣的自然条件,让老一辈人感受深刻。
“交通不便、环境恶劣,有些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成本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偏低。”路正荣回忆,年他和家人来到这里,在10几平方米的土坯房一住就是40年,生活也苦了近40年。
路正荣回忆过去的居住环境
“这里距离沙漠不远,每年3月到6月,风沙弥漫,简直看不见天。”路正荣说,密封差的房子,不到两天,土炕边就会堆积起2寸厚的“小沙堆”。因此,清理沙子成了当地人常做的家务。
在这里,几代牧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常年抗争,用勤劳的双手和顽强的意志,为后代人创造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水、电、路、网
看得见巨变,留得住乡愁,富得了百姓。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居住环境也焕然一新,敖敦格日勒嘎查牧民过上了有滋有味的日子。
而今,敖敦格日勒嘎查牧民过上了有滋有味的日子
在水、电、路、网四个方面,变化来的具体又实在。
年,伴随嘎查新村建设,牧民们家家户户都喝上了自来水,净水器的安装保障了用水安全。年嘎查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不仅方便了牧民生活,还能让污水进行二次利用。
上世纪80-90年代,嘎查用电提前并入国家电网,村民告别了煤油灯和风力发电,冰箱也出现在了牧民家。
年,嘎查旁的三级公路扩建成了国家一级公路,以前牧民去旗里只有一趟班车,公路要走8个小时,遇到车坏了全车人还要下去推车,耗时耗力。如今牧民腰包鼓了,不少人买了私家车,出行更加便捷。
很多牧民购置了私家车,出行更加便捷
年,嘎查通了网,手机可以用WiFi,电视有几十个台,与城里住楼房没什么差别。更重要的是,牧民们眼界拓宽了,不仅学会了网购,直接邮寄到家,而且懂得从网上寻找市场和商机。
“妻子重新站起来了!”
“许多地方的农村和牧区都在发展民宿,我以后也想做这个。”路正荣信心十足地说,国家给他的各项补贴保障了生活,他和家人也有了尽快致富的憧憬,只要勤快,未来生活根本不用愁。
嘎查里建起了合作社
近年来,阿拉善盟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城乡聚集区为重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大力提高城乡绿化美化水平。
“牧民们的生活好过了,大家就琢磨着怎么样让腰包更鼓!为了帮助牧民增收,政府也想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敖敦格日勒嘎查党支部书记哈斯础鲁说,针对贫困户,政府有多项补贴及产业扶持,决不让一户牧民掉队!
年,敖敦格日勒嘎查由于贫困发生率高(25%),农牧民可支配收入元、嘎查集体经济收入0元等原因,被识别为贫困村。嘎查有贫困户12户30人,主要是因病、因残、因学、缺技术等致贫。
路正荣和妻子王秀珍曾是嘎查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两口身体不好,看病花掉了所有的积蓄,日子过得也是嘎查里最紧的一户。
“是党的好政策,帮我妻子站了起来,也救了我们一家。”路正荣激动不已,他告诉记者,妻子双腿因病常年无法走路,家里负担加重,退耕还草后老两口有了养老和医疗保险,妻子双膝盖手术花了近10万元,报销达到90%。
嘎查里设有文化活动室、超市和卫生室
搬进多平方米的新房,妻子双腿也治好了,路正荣家好事连连。
“草原生态奖补政策、新农保、养老保险,贫困户产业扶持,这些加起来,我们老两口每年有4万多元的收入。”
治沙增收两不误
“通过在肉羊公司和肉苁蓉产业入股,嘎查每户牧民在年底分别有1元和0元的分红。”46岁的哈斯础鲁年8月来到敖敦格日勒嘎查担任党支部书记,近5年来,他走遍了嘎查的每一个牧户,访民情,想对策,为贫困户脱贫想尽了办法。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新居
如今,尽管嘎查的12户贫困户都脱了贫,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如何帮助脱贫农牧民和嘎查集体持续增收,巩固脱贫成效,是他考虑最多的事。
依托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草场实施禁牧后,敖敦格日勒嘎查办起了养殖场,以舍饲羊为主,现在已有12个养殖场。
草地生态系统支撑着一方民生,弥足珍贵。
近年来,阿拉善盟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牧民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和发展沙生产业致富的同时,为使沙生产业形成规模效益,提出了让“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的目标,依托肉苁蓉、锁阳等沙生植物资源,引进和发展龙头企业进行沙产品深加工,实施“企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模式,既有效保障了农牧民利益,也提高了沙产业的附加值。
“在沙漠里种梭梭林嫁接肉苁蓉,是牧民们致富的钱袋子,既能治住沙害,又能增加收入,一举两得。”哈斯础鲁说,通过种梭梭发展沙产业,嘎查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多年不见绿的植被也返青了。牧民以前以放牧为主业,由于草场干旱缺水逐年退化,每年羊出栏赚来的钱,也就够个温饱。退牧后,一些牧民开始种梭梭林嫁接肉苁蓉,收入稳步增加。
截至年底,敖敦格日勒嘎查集体收入累计24万元,未来还计划有条件地发展经济林种植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民宿和蒙古族文化餐饮、垂钓、无公害蔬菜等,采用合作者+农牧户的形式运营,让农牧民腰包再鼓一些。
来源:内蒙古晨报融媒报道组
责编:赵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