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依据
参照年WHO制定的原发性低血压病诊断标准,成年人非同日3次测得的收缩压(SBP)<12kPa(90mmHg)及(或)舒张压(DBP)<8kPa(60mmHg),有反复发作的头晕头痛、疲乏无力、失眠健忘、胸闷心悸等临床症状,并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及高原性低血压。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清病理性质
掌握血虚与阴虚,气虚与阳虚,痰阻与血瘀,标实与本虚的主次,予以滋阴补血、温阳补气、化痰祛瘀。又,寒痰当温化,热痰当清利。2.区别病理因素
标实为主,分清气、痰、瘀的主次、兼夹,予以疏肝理气、燥湿化痰、活血祛瘀。
3.审查脏腑病机
本虚为主,鉴别心、脾、肾的重点,予养心、健脾、补肾。
(二)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实夹杂,补泻并施为原则。分别主次轻重处理,标实气郁者,行气解郁;寒痰壅塞者,温阳化痰;痰热郁经者,清经化痰;瘀血阻络者,活血祛瘀通络。本虚为主者,养心、健脾、补肾。虚实夹杂者,补泻并施,但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三)分证治疗
1.肝气郁结证
证候:头昏头痛,胁肋胀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舌红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
例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疏肝解郁,活血止痛。主治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证。
常用药:柴胡、枳壳、川芎、香附、白芍、甘草、枸杞子、当归。
加减:郁久化火加栀子、郁金以加强清热泻火之功;头晕痛甚加藁本、葛根、白芷、川芎、柴胡等引经药以增强止痛效果;眼干目赤加菊花、蝉蜕以增散风肝清热,平肝明目之效;郁久伤阴去香附,加绿萼梅以防燥热伤阴之弊。
2.气血两虚证
证候:头晕目眩,脸色无华,健忘失眠,气短乏力,心慌心悸,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益气补血。
例方:归脾汤加减。本方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心脾两虚,气血双亏证。
常用药:白术、黄芪、茯神、人参、远志、当归、酸枣仁、龙眼肉、炙甘草、大枣、生姜。
加减:阳虚加制附片、炮姜、桂枝、鹿角胶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功;阴虚加阿胶、龟甲胶、鳖甲胶以增强滋补肾阴之效;失眠加柏子仁、首乌藤、黄连、阿胶以增强滋阴养血安神之效;头晕痛甚加川芎、葛根、藁本、柴胡等引经药以增强止痛之效;热重、口干、口苦,去人参,加太子参、南北沙参具有去温燥之弊,但又不失补气之效。
3.肝肾阴虚证
证候:头晕头痛,目涩耳鸣,心悸气短,懒言健忘,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咽干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无力。
治法:育阴补肾。
例方:育阴升压汤加减。本方育阴补肾,益精填髓。主治肾精亏虚证。
常用药:熟地黄、怀山药、当归、枸杞子、黄精、茯苓、泽泻、麦冬、山茱萸、牡丹皮、甘草。
加减:失眠加酸枣仁、首乌藤、黄连、阿胶以增强养血益精、清热安神之功;火甚加地骨皮、知母、栀子以增强清热泻火之效;血虚加当归、紫河车以加强补血;腹胀纳差,去熟地黄碍脾食滞之弊,加木香、砂仁、炒麦芽、山楂以增强健脾消食、理气消胀之效;肾精亏虚甚,加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以增强滋补肾精之功,体现“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中医治疗理念。
4.中气下陷证
证候: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腹胀纳差,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沉细。或伴有胃、肾等内脏下垂。
治法:补中益气。
例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中气下陷证。
常用药:人参、白术、黄芪、升麻、柴胡、陈皮、甘草、当归。
加减: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血安神之功;腹胀加木香、砂仁以加强理气消胀之效;阳虚加附子、炮姜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功;肾虚,加鹿角胶、龟甲胶以增强补肾之功;化热,口干口苦,去人参,加太子参、南北沙参、葛根以去温燥伤阴之弊,又不失补气之能。
5.脾肾阳虚证
证候:面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厌食纳差,腹胀便溏,性欲减退,下肢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缓或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
例方:《金匮》肾气丸合真武汤。健脾补气,温阳补肾。主治脾肾阳虚证。
常用药: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怀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制附片、肉桂、熟地黄。
加减:便溏不成形加苍术、薏苡仁以增强燥湿健脾之功;便秘加锁阳、肉苁蓉以增强润肠通便之功;夜尿多加补骨脂、益智仁以增强补肾缩尿之功;双下肢水肿加茯苓皮、车前子利尿消肿;腹胀纳差,去熟地黄,去其碍脾食滞之弊,加木香、砂仁、炒麦芽以理气消胀,加紫河车滋补精血。
6.痰浊内阻证
证候:头昏头痛,头重如蒙,胸脘痞闷,肢体困重,神疲乏力,倦怠嗜睡,恶心纳差,口有浊味。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化痰。
例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合二陈汤加减。前方化痰熄风,后方健脾祛湿。主治风痰上扰证。
常用药:天麻、苍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壳、白术、胆南星、石菖蒲、白豆蔻、生姜、大枣。
加减:头痛加引经药川芎、白芷、藁本、羌活等;热痰加栀子、黄芩、冬瓜仁以清热泻火;痰盛化热狂躁,去生姜以去其温散之弊,加山慈菇、生铁落、竹茹、莲子心以增强清心安神之功;寒痰加干姜、细辛、桂枝以温阳化痰;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7.瘀血阻络证
证候:头晕头痛,胸闷胸痛,疼痛如刺,痛有定处,得热痛减,脸色黯黑,心慌心悸,嗜睡纳差。舌质青紫有瘀斑,苔薄,脉弦或涩。治法:活血祛瘀。
例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本方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
常用药:赤芍、川芎、枳壳、桔梗、当归、柴胡、红花、牛膝、桃仁、生地黄、三七、血竭、路路通。
加减: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以增强补气健脾;痛甚加蜈蚣、全蝎、麝香以增强芳香化浊,通络止痛之效;体寒加制附片、桂枝、炮姜温阳散寒;气滞加香附、延胡索、青皮行气消胀。